CaptainZ

CaptainZ

Prompt Engineer. Focusing on AI, ZKP and Onchain Game. 每周一篇严肃/深度长文。专注于AI,零知识证明,全链游戏,还有心理学。
twitter

DeGame的演變和遊戲的協議化

本篇文章的思路最早成型於 2022 年 12 月,過完年之後在 2023 年 2 月成文,然後 3 月初發表在 PANEWS 上面。

區塊鏈遊戲,Blockchain Gaming,是區塊鏈技術和遊戲行業結合所形成的分支,在過去兩年的發展中,逐漸形成了 Play to Earn, GameFi, Move to Earn 等熱點概念,隨著 2022/2023 年熊市的到來,鏈遊逐漸沉寂,那麼下一次牛市的敘事如何演化,鏈遊未來的發展是否就是做個 3A 级別的遊戲發行代幣和 NFT?筆者在本文提出一種看法,下一次的牛市有可能是 DeGame 引導敘事,來實現遊戲的協議化和去中心化。

區塊鏈和金融行業的結合:DeFi 的演化#

2012-2018:
我們首先來回顧 DeFi 的發展歷程。如果以 2018 年作為上個牛市寒冬的起點,我們可以得到一個清晰的脈絡。在 2018 年之前的牛市中,加密貨幣的主流敘事是 “支付”,即公鏈的存在是為了 “發幣”,“發幣” 的目的是為了 “支付”。第一代基於 POW 的公鏈一般不具有智能合約,所以一條公鏈一個幣的情況就成為市場的主流。2016 年出現的 Ethereum 首次引入了智能合約的概念,由此成為一個劃時代的進步,成為第二代區塊鏈的標誌。然而出於市場的慣性,智能合約在行業內的使用也僅限於 “發幣”,即 “自動化 ICO”,或者叫 “去中心化投資”。投資是金融的一種典型行為,用戶將手中的資金給予某個中心化實體(機構或者個人),並換取相應的回報。在 Ethereum 出現之前的投資活動中,用戶一般使用 BTC 當做投資金,來換取某一個公鏈的幣。但這種中心化的方式特別容易導致各種欺騙行為:融資方拿到 BTC 隨即跑路。隨後的 Ethereum 改變了這一切,這種改變是雙向的,即包括項目方也包括投資者。項目方不再需要花費巨大的人力物力來構建一條全新的公鏈來發一個幣,只需要構建一個 “發幣” 的智能合約即可,這個時候 “幣” 就變成了 “代幣”,即 “coin” 變成了 “token”。投資者也不用擔心給出投資金之後拿不到幣了,因為他們只需要把 ETH 發送到 “ICO 合約”,幾分鐘後即可拿到 “代幣”。筆者永遠清晰地記得第一次參加 “以德交易所” (EtherDelta)公募時候的情況:打開錢包將 10 個 ETH 發送到以德 ICO 合約地址,1 分鐘後收到 EDT,隨後 EDT 歸零。雖然詐騙始終存在,但是投資方式確得到了巨大的升級,我稱之為從 “Centralized Investment” 變成了 “Decentralized Investment”,簡稱 DeInvest。

2018-2022:
2018 年確實是一個分水嶺,因為 DeFi 的幾個重要基礎設施開始出現了。2018 年也是上個加密寒冬的起始之年,首先是 “支付” 敘事的落幕:眾多傳統電商移除了比特幣作為支付媒介,BitPay 日漸沒落,大家只知道 CoinBase 是合規交易所卻忘記了它曾經是極負盛名的 “支付處理器”。接著是加密貨幣的大跌,眾多代幣價格在跌了 90% 的情況下又跌了 90%。但在這個冬天中也同樣孕育著 DeFi 的火種。Uniswap、Maker Protocol 和 Compound 是在未知領域的探索中首批脫穎而出的探索者。這些項目的創建都基於相似的願景,即創建一個去中心化且無需信任的金融系統,實現抗審查性和經濟包容性而不犧牲運行能力和效率。建立在 Vitalik Buterin 關於去中心化交易所的思想實驗之上,2018 年 11 月 Uniswap 作為以太坊上第一個鏈上自動化做市商協議之一推出。儘管 Bancor 最先提出了流動性池的概念,但 Uniswap 以其著名的 “x * y = k” 恒定乘積池公式向大眾普及,從此去中心化交易所成為 DeFi 最為重要的基礎設施。

在這一時期,敘事首次突破了之前牛市延續的 “發幣”,將區塊鏈的功能性拓展到了金融的各個層面。也就是說,智能合約不僅僅用來發幣,更是用來建立基礎的金融規則,來實現金融的去中心化。所以就有了大家熟知的 “Decentralized Finance”,簡稱 DeFi。

如果我們把區塊鏈和某個行業的結合歸納為兩個方面的話,那就是幣和智能合約。最簡單的結合點就是 “發幣”。幣的應用場景在於映射的權益,最為常見的是股權,而股權又細分為治理權和分紅權。分紅權是平台幣的典型應用(回購銷毀),治理權是 DAO 的典型應用(投票),其他權益還包括 gas 費,交易中介,手續費抵扣,等等。較為高級一些的結合是智能合約,其應用場景在於將具體的金融規則編譯為代碼,寫入區塊鏈系統。所以我們總結如下,區塊鏈和金融的結合可以看做兩個方面的結合,同質化代幣和智能合約,幣用來映射某種權益,智能合約用來代替中間實體。

區塊鏈和遊戲行業的結合:GameFi 初現#

2017-2021
我們同樣可以借鑒 DeFi 的發展歷程來思考鏈遊的未來。假設區塊鏈和遊戲行業的結合可以同樣歸納為兩個方面,幣和智能合約,但這裡需要注意到幣的變體,這裡的幣並不僅僅牽扯同質化代幣 token,還牽扯到了非同質化代幣 NFT。所以也可以就此看做三個方面,智能合約,代幣和 NFT。這裡面的邏輯在於,金融中使用的貨幣和票據債券都是同質化的,而遊戲中的道具和人物是非同質化的。

之所以初始年份定在 2017,是因為 CryptoKitties 的誕生。加密貓的遊戲道具使用了 NFT,遊戲的規則,比如貓的繁殖系統則寫入了智能合約,整個項目未發行代幣,但是團隊改名 Dapper Labs 之後,發布了自己的公鏈和幣 Flow。而同時期其他的所謂鏈遊就是純粹把遊戲當作了 “發幣” 的道具,既沒有使用 NFT 也沒有使用智能合約。

2021-2022
2021 年改版之後的 Axie Infinity 爆火,首次將智能合約,代幣和 NFT 三者做了結合:繁殖規則寫入智能合約,遊戲道具做成 NFT,發了兩個幣做雙代幣體系來實現治理和獎勵。需要注意的是,Axie 在加密貓的繁殖系統基礎上新增加了戰鬥系統,而戰鬥系統的規則並未寫入智能合約。
之後的 GameFi 盛夏,包括 Farmers World,Cryptomines,Starsharks,Metamon 等等遊戲都只是簡單的把 NFT 和代幣做了結合,沒有使用到智能合約,成為名符其實的 GameFi(只是遊戲和金融的結合)。遊戲的規則仍然是中心化實體管理和維護,遊戲道具使用 NFT,代幣則映射遊戲的獎勵和股權等權益,所以傳統意義上的 GameFi 本質上還是中心化遊戲(Centralized Game),如果遊戲的可玩性較弱,代幣的目的僅僅是用來實現 play to earn,那麼整體屬於使用遊戲包裝的 ponzi 項目。

2022-2023
隨著 2022 加密冬天的再一次來臨,幾乎所有的 GameFi 項目陷入了低潮,那麼未來的鏈遊究竟像何處發展?很多人認為現有的鏈遊和傳統遊戲比起來,質量太差了,沒有可玩性維持的鏈遊就是一個典型的 ponzi。如何提高可玩性呢?普遍的認知是製作優良的 AAA 遊戲,而 AAA 遊戲意味著,精美的畫面,複雜的遊戲方式,極高的資金投入和超長的製作周期,所以目前各大 VC 機構投資了很多 3A 工作室。但是這種中心化遊戲本質還是中心化遊戲,還是 GameFi。目前鏈遊的一大敘事是,NFT 的採用可以促使遊戲道具私有化,對於目前的中心化遊戲來說,這是一句徹頭徹尾的欺騙。遊戲伺服器都關閉了,遊戲 NFT 自然也就歸零了,這種私有化是毫無意義的私有化。投資 GameFi 項目之前,可以先試著思考以下問題:
1,幣圈本來是個少數群體,這個群體愛玩遊戲的人更是少數,而優質的遊戲需要擴展到圈外擴大玩家基數。
2,發幣行為類似於單個遊戲融資上市,並且把上市前置,很多情況下,項目方遊戲沒做出來就跑路。
3,如果發行的是類股權 / 分紅權代幣,但是項目採用 X to earn 方式,外部現金流為 0,商業模式類 ponzi,沒有可持續性。
4,從遊戲的經濟模型來說,只有開放式的 MMORPG 才適合發行遊戲代幣來替代遊戲內的貨幣流通。
5,非 MMORPG 遊戲只適合用 NFT 改造道具,不適合發行遊戲內流通代幣。

DeGame:遊戲的協議化和去中心化#

那麼什麼才是鏈遊未來的發展方向,甚至下一個牛市的主流敘事呢?我認為是 DeGame(Decentralized Game):遊戲規則寫入智能合約,遊戲道具使用 NFT,治理工具可以使用 NFT 或者 token,token 可以是單幣也可以是多幣,具體要看遊戲類型。DeGame 目前更流行的說法叫 Onchain Gaming ,全鏈遊戲,但我認為 DeGame 是更為貼切的叫法。

如同 DeFi 相比 CeFi 來說,實現了金融真正意義上的自動化,去中心化,隱私化。DeGame 相比 CeGame 來說,可以實現遊戲的自動化,去中心化和隱私化,也更容易獲得一個完全開放型的元宇宙。另外一方面,可以在遊戲規則方面實現可組合性(而不僅僅是遊戲道具的可組合性)。在傳統遊戲開發中,很多共同的遊戲功能是可以重複利用的,不需要單獨的工作室重新發明輪子,因此就有了 “遊戲引擎”。而 Web3 遊戲因為智能合約的可組合性,也可以同樣實現類似的 “鏈上遊戲引擎”。在 DeFi 中,我們可以看到眾多的項目起名為 XX 協議,同樣道理如果把遊戲規則寫入智能合約,因為開源和自動化特性,全鏈遊戲將成為全新的 “遊戲協議”,其他團隊可以基於遊戲協議進行定制化開發,這種開源的去中心化的元宇宙才會更具有生命力。

受區塊鏈本身性能的影響,什麼類型的遊戲才適合製作成全鏈遊戲呢?我的總結是:
遊戲規則相對簡單的
不需要即時反饋的
需要有社交因素
最好帶有博弈屬性
最好是開放型體系
需要聯網的遊戲,不能是單機遊戲
就題材而言,回合制 RPG,解謎類 ACT,模擬類,冒險類,卡牌類,體育管理類,沙盒類,博彩類,開放世界博弈類,桌遊類都比較適合。

雖然說只發幣(包括普通代幣和 NFT)不使用智能合約的 GameFi 項目,仍然是所謂的中心化遊戲(CeGame),我稱之為 Web2.5 遊戲,因為它們和傳統的 Web2 遊戲並無本質的不同。只有全鏈遊戲才是繼承了區塊鏈去中心化思想的遊戲,才是真正的 Web3 遊戲。但鑑於目前眾多 VC 的投資,在未來仍會繼續發展,與 DeGame 形成一種互補的關係。類似於現在 CeFi 和 DeFi 的關係,加密圈既有幣安這樣的巨無霸中心化交易所(CEX),也有 Uniswap 和 dYdX 這樣的去中心將交易所(DEX)。鏈遊在未來同樣會存在 《Big Time》這種 AAA 級別的中心化遊戲(CeGame),以及《Dark Forrest》這種開放型的去中心化遊戲(DeGame)。當然了,只有 DeGame 才會在鏈上永存,其 NFT 理論上也總會有價值。

鑑於目前的全鏈遊戲幾乎是一片空白,各個遊戲項目方可以在各個題材嘗試 DeGame,並在此基礎上互為調用組合,慢慢形成一套 “鏈上遊戲引擎”,為未來製作更高級的 DeGame 打下基礎。比如格鬥系統,博弈系統,策略反饋系統。需要注意的是,web2 的遊戲引擎主要提供渲染引擎,物理引擎,電腦動畫,場景管理等作用,而 web3 的鏈上遊戲引擎提供的功能應該是互補的。著名的全鏈遊戲黑暗森林(Dark Forest)的社區開發活動中已經觀察到了這個現象。同樣,前不久在波哥大 Devcon 中進行演示的全鏈遊戲 OPCraft,在短短的兩週演示時間中,也實現了社區對遊戲部分功能或組件的定制性開發。在未來的全鏈遊戲中,玩家或社區貢獻的插件或代碼,將有可能成為這些遊戲越來越重要的組成部分,其重要性甚至有可能超越官方團隊。

如果 DeGame 真的可以引領下一波牛市,在敘事上有足夠的獨特性和優勢區別於傳統遊戲,可以帶領更為廣泛的上下游產業,比如公會,高性能公鏈,隱私計算,VCPE,NFT,DeFi,元宇宙,SocialFi,並形成廣泛的賺錢效應。這也是形成牛市最為不可或缺的兩點。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