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ptainZ

CaptainZ

Prompt Engineer. Focusing on AI, ZKP and Onchain Game. 每周一篇严肃/深度长文。专注于AI,零知识证明,全链游戏,还有心理学。
twitter

全鏈遊戲的去中心化和協議化

本文是我在 MuChiangmai 上的演講文稿。
 
最近半年來,全鏈遊戲受到了大家的追捧,我們先來看看其他 VC 和機構是如何看待全鏈遊戲的。前兩個月,Paradigm 和 Coinbase 先後給出了他們看好的未來十大賽道,其中有兩個賽道是共同看好的,這就是全鏈遊戲(on-chain game)和 RWA。在 Paradigm 的列表中,描述是 on-chain games 和 on-chain treasuries (也就是國債),而在 Coinbase 的列表裡面,描述是 on-chain games 和 Tokenizing Real World Assets。所以說,下一波牛市,鏈上遊戲 onchain gaming 還是很有可能成為一種主流敘事的。
 
既然這麼多人看好這個賽道,那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全鏈遊戲?一個簡單的定義是這樣的,
 
全鏈遊戲(fully onchain game)是指:所有的遊戲邏輯、狀態(資產及其他)都在鏈上,通過智能合約來實現。有時候,我們也會使用 “鏈上遊戲”(onchain game)來指代。在鏈上遊戲的文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 “自治世界(Autonomous World)” 或等效的 “鏈上現實(On-Chain Reality)” 這樣的術語。
 
其他時候我們也會看到所謂的 Web2.5 遊戲, GameFi 遊戲這樣的概念,他們有什麼區別嗎?可以參考下圖這個表格:
 

Snip20230929_19

 
稍微解釋一下,Web2.0 遊戲不使用任何區塊鏈技術,也就是那些傳統的遊戲。Web2.5 遊戲是僅僅資產上鏈,遊戲邏輯在鏈下實現,就是之前講的那些 GameFi 遊戲。而真正的 Web3.0 遊戲是資產和遊戲邏輯都在鏈上,稱之為全鏈遊戲。
 
也許這個時候有人就會提問了,現在鏈的性能這麼低,為什麼要把所有遊戲邏輯上鏈呢?之前我曾經嘗試過用敘事(自治世界)和技術(可組合性和無伺服器化等等)的角度來回答這個問題,但是效果不佳,所以我現在嘗試著從 “歷史” 的角度來回答。首先我先問一個問題,為什麼要有 DeFi?大家可以先試著自己想一下,答案並不那麼簡單。
 
我們先回到 2012 年 - 2018 年,在這個時期,我們還沒有 “DeFi” 和 “Web3” 這樣的概念,加密貨幣的主流敘事是 “支付”,比如 BTC 被認為是一種 P2P 的電子現金系統,電子現金嘛,當然是用來支付的。這種敘事角度下,一個典型的特徵是,每當某個線上零售巨頭發公告說,他們開始接受 BTC 作為支付手段,市場大漲。
 

2576414408

 
這個時期的區塊鏈還沒有引入智能合約,所以大部分的鏈都是分叉 BTC,一個鏈會有一個 Native Coin,大部分也都是基於 POW 的 “工作量證明”。
 
2015 年,以太坊誕生,成為第一個智能合約平台。他的出現極大地改變了 ICO(Initial Coin Offering)運作方式。其變化如下圖
 

Snip20230929_20

 
最開始的 ICO,項目方使用 BTC 作為融資媒介,用戶參與 ICO,需要把 BTC 發送到項目方的地址,然後項目方手動返還山寨幣,這時候說到山寨幣,用詞是 “硬幣(coin)”。以太坊出現後,融資媒介已經變成 ETH,用戶參與 ICO,只需要把 ETH 發送到 ICO 合約地址,合約會自動返回相應的山寨幣,這個時候說到山寨幣,用詞是 “代幣(token)”。從投資角度來說,這算是一種範式轉移吧,從之前的 “中心化投資(Centralized Investment)” 變成 “去中心化投資(Decentralized Investment)”,簡稱 “DeInvest”。
 
之後進入到 2019 年 - 2022 年,DeFi 的基礎設施開始出現。比如鏈上交易所 “Uniswap”,鏈上借貸協議 “AAVE” 和 “Compound”,鏈上穩定幣協議 “MakerDAO”。最開始的時候,所有的鏈上協議叫做 “開放金融(Open Finance)”,2018 年的時候,Dharma Labs 的 Brendan Forster 首次提出了 DeFi 的說法,由此風靡全球。
 

520090119

 
那麼,我們可以試著對 DeFi 做一個總結。金融行業是如何和區塊鏈技術做結合的呢?參考下面的表格:
 

Snip20230929_21

 
我們看後來的 DeFi 項目,都是試著把 “金融規則寫入智能合約”,所以最開始的結合僅僅是 “發幣” 或者叫 “代幣化”,後來開始過渡到 “使用智能合約”,敘事也從 “開放金融” 變為 “DeFi”。
 
那麼現在同樣來思考遊戲和區塊鏈技術的結合。那我們是 “代幣化” 還是利用 “智能合約” 呢?如果是 “代幣化”,那是用 “同質化代幣” 還是 “NFT” 呢?這裡需要說明的是,金融業中的貨幣和證券都是同質化的,而遊戲資產和人物都是非同質化的,這是為什麼鏈遊中常常見到 NFT 而 DeFi 中較少見到 NFT 的本質原因。
 
讓我們繼續回顧區塊鏈遊戲的歷史。
 
回到 2017 年 - 2020 年,為什麼選擇 2017 年作為起始?因為 CryptoKitties 在這一年誕生,所有的貓都是 NFT (他們也是 NFT 的發明人),繁育規則寫入智能合約。但是呢,他們沒有發幣。後面的 2020-2022 年,是 GameFi 的明星時刻,出現了大量的明星項目,比如 Axie Infinity, Starsharks, Metamon, StepN,這些項目的典型特徵是,使用精巧的多代幣體系,使用 NFT 代表遊戲人物,但是沒有使用智能合約。所以他們仍然是中心化的遊戲(CeGame)。
 
現在是 2023 年,仍然是加密冬天,似乎 90% 的 GameFi 項目都死掉了。難道做一個遊戲就是為了 “發幣”?那如果是把遊戲規則也寫入智能合約呢?於是我們發現了全鏈遊戲《黑暗森林》。仿照 DeFi 的說法,也許應該叫 “DeGame”。
 
仿照 DeFi 的說法,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全鏈遊戲可以幫助遊戲實現去中心化和協議化。去中心化的意思是,遊戲規則寫入智能合約代碼,而代碼通常由 DAO 來管理。“協議化” 是指將特定功能或操作方法標準化的過程。這種標準化意味著這個功能或操作方式不再是私有或專有的,而是變成了一個 “公共物品” 或標準,可以被廣泛的開發者或組織採納和使用。DeFi 裡面的項目通常基於可組合性叫做 “DeFi 協議”,那全鏈遊戲也可以基於它的高度可組合性叫做 “遊戲協議”。這個時候,遊戲也變成一種 “公共物品”。
 
現在可以回答我們開始時候的問題了,為什麼要有 “全鏈遊戲”?答案其實和 DeFi 非常像:
 

  • 遊戲永存:沒有中心化的實體或伺服器,永遠存在區塊鏈上。
  • 無需信任:Code is law。
  • 無需許可:任何人都可以參與
  • 互操作性:不同的系統、設備或應用可以有效地通信和交互。
  • 可組合性:可以組合各種組件或系統,為創建更大或更複雜的系統奠定基礎。
  • 促進創新:任何開發者都可以創建新的應用或服務,無需從頭開始。避免 “重複造輪子”。

 
那麼是否所有的遊戲類型都可以做成全鏈版呢?
 
不是的,我的想法是只有符合如下特徵的才適合做成全鏈版:

  • 規則相對簡單的遊戲
  • 不需要即時反饋的遊戲
  • PvP 而非 PvE
  • 一個開放的系統
  • 在線遊戲,而非單人遊戲

 
接下來讓我們討論一下敘事。
 
全鏈遊戲這種說法,其實更多的是從技術上來討論。而目前敘事上面比較流行的說法是 “自治世界(Autonomous World)”,來自於 Lattic 的 Ludens,他在 2022 年的時候寫了一篇小論文來闡述他的想法,具體細節可以參考這裡:https://0xparc.org/blog/autonomous-worlds
 
另外的話,仿照 DeFi,funblock 和我也提出了 “去中心化遊戲(DeGame)” 的說法,具體細節可以參考這個鏈接:https://captainz.xlog.app/The-Evolution-Of-DeGame-And-The-Protocolization-Of-Gaming
 
以上就是我想講的關於全鏈遊戲的話題。但最後,我還想討論一點點社交賽道。
 
同樣仿照金融和遊戲的做法,那麼社交和區塊鏈做結合,是不是也有兩種方式?就是發幣和智能合約。那我們是不是也同樣把那些只發幣,不用智能合約的社交項目稱之為 “SocialFi” 或者 “Web2.5 Social”,而把社交規則寫入智能合約的項目稱之為 “Onchain Social”,“DeSocial” 或者 “Web3.0 Social” 呢,甚至叫做 “Open Social” 或者 “Autonomous Social”?我們把目前知名的 Social 項目做一下分類。
 

Snip20230929_23

 
如果大家對上面的 “鏈上社交” 概念感興趣的話,可以聯繫我,我在這方面也有一些新的想法,大家可以交流。謝謝大家。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