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看了新版《馬斯克傳》,我開始試著用第一性原理來思考區塊鏈行業,終於在最近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思維框架。
-
區塊鏈系統是一個分佈式系統,它通過多中心的架構來實現去中心化。
-
中心化系統的效率是最高的,但缺少公平性。去中心化系統是相對公平的,但效率相對較低。不存在一個系統既有高效率又有很好的公平性,這裡面需要 tradeoff。
-
更注重效率還是更注重公平取決於一個人的世界觀和現實情況,區塊鏈行業的人員從世界觀來說更注重公平性,所以實現某個子系統的去中心化是一種 “世界觀正確”(我不願意使用 “政治正確” 一詞)。
-
數字內容本身在物理上是 fungible,但區塊鏈系統通過添加序列的方式實現了數字內容的 nonfungible,這是實現數字內容確權的本質。
-
區塊鏈系統是多中心的,而多個中心互相是 fungible,所以不存在授權的問題,這是區塊鏈 permissionless 的本質。
-
可組合性並不是區塊鏈行業獨有的,任何互聯網行業都可以通過提供 API 接口來提供一定程度的可組合性。但是建立在區塊鏈上的 dAPP 具有更高程度的可組合性,其原因來源於:第一,dAPP 幾乎都是開源的,第二,一個區塊鏈類似於一台全球性的虛擬伺服器,所有使用同一個區塊鏈系統的 dAPP 都運行在同一個伺服器上面,而普通互聯網上的 app 是各自運行在不同的伺服器上面,運行在同一個 “虛擬伺服器” 上面的 app 自然擁有更高的可組合性。
-
區塊鏈的區塊記錄的是不同地址的狀態,這本質上是一個記帳體系,既然記帳,就需要有記帳人(礦工)。不管是什麼記帳共識(POW 或者 POS),都需要機器來記帳,而機器是需要真實資金來購買和維護的,這就產生了成本。因此區塊鏈體系需要一個 “記帳憑證(加密貨幣)” 來獎勵給記帳人,並使之有價值。這就是加密貨幣必須存在的原因。如果沒有 “記帳憑證(加密貨幣)”,則必然存在一個具有超級權利的實體,來強制或者激勵記帳人,此時整個區塊鏈系統失去了去中心化的優勢,也違反了區塊鏈行業的 “世界觀正確”。
-
區塊鏈技術可以和很多具體的行業做結合,此時產生兩種結合方式:第一是發幣,第二是使用智能合約把行業規則寫入智能合約存放在區塊鏈虛擬伺服器。發幣的目的是為了讓幣映射該行業存在的某種權益(比如股份權益)或者功能(比如門票功能),使用智能合約的目的是為了該行業可以避免過度中心化,來達到更公平的 “世界觀正確”。但因為區塊鏈系統 dAPP 本身的 permissionless 和可組合性,也促使該行業達到 permissionless 和可組合性。換一句話說,就是通過犧牲一定的效率,來達到某種 “去中心化”,從而實現更高的公平性,無許可,和可組合性。
-
我不喜歡 Web3 的叫法,因為它的定義是非常牽強和自我洗腦的。實際上,區塊鏈系統並不是互聯網的升級版,它只是和互聯網產生的一種互補系統:互聯網是典型的中心化系統,區塊鏈是典型的去中心化系統。從目前的認知來說,這個世界還是注重效率的人多一些。從 “二八定律” 來預估,我們可以說,這個世界 80% 的人選擇使用互聯網來達到高效率,剩餘 20% 的人更注重公平性,他們期待在區塊鏈系統中得到 “世界觀的共鳴”。
-
目前區塊鏈行業的所有項目都只是在做兩件事情:使用幣和使用智能合約。或者換句話說,如何更好的使用幣,更好的使用智能合約。比如,做一個新鏈(L1 或者 L2),那就是更便宜更快的使用幣和使用智能合約。比如中心化交易所,通過提供交易的場所促進幣的流動性,如果是 DEX,那就幹脆把交易規則寫入智能合約放到區塊鏈虛擬機。比如只做資產上鏈的 GameFi 項目,就把遊戲中的資產映射到幣,如果是全鏈遊戲,那就幹脆把遊戲規則寫入智能合約放到區塊鏈虛擬機。比如只做資產上鏈的 SocialFi 項目,就把社交中的某些資產映射到幣,如果是鏈上社交,那就幹脆把社交規則寫入智能合約放到區塊鏈虛擬機。
-
根據目前的區塊鏈行業發展歷史來看,一個行業,和區塊鏈技術的結合,都是先從發幣映射權益開始做起,這期間往往伴隨著 Ponzi 模式的螺旋上升和快速下降。之後過渡到使用智能合約放到區塊鏈虛擬機,來達到去中心化,滿足行業內的 “世界觀正確”。目前還未看到能直接跳過發幣階段直接過渡到智能合約階段的行業。
-
區塊鏈系統是一個低效率的公平性分佈系統,TPS 具有很強的物理限制,所以這個體系永遠不會代替中心化系統,比如 DeFi 永遠代替不了傳統中心化金融,穩定幣永遠代替不了法幣,Web3 遊戲永遠代替不了傳統中心化遊戲,去中心化社交永遠代替不了 Twitter,Facebook 這樣的中心化社交平台,但是它們可以做為中心化系統的有益補充,來滿足那剩餘 20% 人士的 “世界觀正確”。這個結論來自於現實物理學的第一性原理推導。
以上思考框架可能是錯的,我會隨時修改。